{{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慶中秋 ✺ 風味色譜茶禮盒 〔領券〕現折5%!至9/12止

✎ 新會員招募 ✐ 官網首購 享$50現折!

製茶減碳丨高山茶機採製程實驗ESG

2024 夏

根深蒂固的觀念與困境

自習茶以來,「高山茶手採」是本當如此的基本概念。無論是常民熟知的「一心二葉」,或是採集成熟度具足的開面葉,「人工採摘」都是高山茶的高品質保證。

 

隨著入行越深,產業的處境不斷改變。大約十年前,第一次聽到茶農閒聊「採工難尋」的 ”新聞” 開始,接下來,各式樣的「手採茶人力困擾」就陸續在各山頭遍地開花。

 

本土人力老化、外配與移工加入仍缺工,供需失衡的狀況下,工資高漲不打緊,還讓原本的一心二葉採成了一心五、六葉,甚至七葉(緣由:採茶工資是以茶菁秤重計算)。製茶者若勇於要求採摘品質,就可能面臨更高昂的採工成本,或者是:「下次就不來採了!」的困境。

 

幾番折騰,最後只好迫於無奈妥協。多採的部位,再增加一層工序:以人力或機器挑揀。將影響品質的老葉與過長的茶梗,以色選、挑枝篩除。使得,原本顆粒較大(包覆一心二葉)的高山球型茶,經過機器猛烈篩除後,變成連梗都不易看見的小小粒高山茶。

高山茶機採念頭萌芽

擔心茶葉品質是否會因機採而下降? 同時,也擔心消費者是否會和我們一樣有相同的心理障礙:在情感上,難以接受「機採高山茶」。

 

在高山上,施行機採的念頭,自「從沒想過」、「反對」,變成「一閃而過」、「停留數分鐘」、「數十分鐘的衡量」、「認真思考可行性」、「掙扎再反對」…年復一年。

 

直到近年,逐漸意識到「氣候劇烈變化、地球暖化」的嚴重程度。山上冬茶採摘遇到暖冬早已是 "舊聞" 了;喜好濕熱的蚊子也早已突破海拔1,000公尺的生存障礙線,飛向高山。現在,每個人、每間企業、組織、行業、甚至是國家都必須「立即採取行動」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我們製茶能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在製程上提高效率、減少能源的消耗以減輕「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人人都是ESG

看到這裡,您可能猜想得到,為什麼 七三茶堂7teahouse 選擇在今年2024夏天,在高山茶區首度實驗嘗試「以機器取代人力採摘」來製作《阿里山高山綠茶》。

 

除了面對「長期人力短缺困擾」作出回應之外,另一方面,我們也想藉此機會探討機採帶來的製程效率提升、碳排放的減輕與茶葉品質之間的關聯性。

 

以下是這次機採試作的優點、缺點與成本分析:

優點部分:

1. 機剪大大降低人力需求,同時提升採摘效率。

 

一片大小原本需要22-25名採工、耗時2天採摘的茶園,採行機採僅需4人一組,採摘一天即可完成。

 

2. 機剪讓交通食宿需求顯著減少,同時也減輕空氣汙染。

 

交通部分:22-25名手採人力必須深夜從家裡出發,自行搭交通工具至集合地點再搭大卡車,一路風塵僕僕從山腳下至高山茶園。而,機採人員僅需天亮再出發,4人一台轎車即可上山。

 

食宿部分:手採人力眾多且需過夜,因此,還需要額外輔助人力,例如:廚師、洗碗打掃…等餐宿服務人員加入。而,機採則可當日來回。若遇下雨需隔天再採,也會因人數少而餐宿選擇的彈性也較大。

 

3. 機剪讓茶葉在最佳的成熟度,採摘製茶。

 

有好的原料,就是製茶成功的一半。以人力採摘,茶農需要預估下一季茶葉的最佳熟成日子並提早預約,但相同茶區的採期相近,缺工搶工的情形下,茶葉過嫩或茶葉過熟進行無可奈何的採摘是可能發生的。此外,還會因為下雨、颱風…等自然天候打亂了原本採茶的布局,讓搶工搶收的情況更加劇烈嚴重。這當然會直接影響茶葉品質。不過,若採行機動性與效率性較高的機採,就能大大避免以上的現象與損失發生。

 

4. 機剪,讓萎凋時間變得充足,茶葉品質可期待。

 

無論製作任何茶類,「萎凋」都是製程中的首要關卡。經過萎凋的茶葉,水份漸少、茶葉開始產生化學變化,促進香氣及味道的形成。首項製程做得好,好茶有望,品質值得期待。

 

5. 機剪後的茶園,無須再一次茶樹修剪。減少再一次能源損耗。

 

手採後的茶園,因樹枝高低不齊,因此,採摘後的數日,還需要另一組人員上山將茶樹修剪整齊。然而,機剪採茶即是修剪,無須再一次工上山施做。

缺點部分:

1. 感覺機剪的茶葉損耗量大?

 

機械雖然無法像人一樣採集一心二葉,但以現在的人力素質要達到相同的要求著實也不易辦到。經結算,這次機採製茶完成後,再進行一次機器色篩與挑揀出的老葉、雜質與梗量,損耗較人工採收出多了2成,損耗的成本稍高。將來若多花點心思管理茶園:讓茶芽盡可能整齊茂發,這樣,或許能提升茶葉的採收品質。不過,這考驗了茶園管理者的功力。(下圖為此次機採,破碎的茶葉比例高)

 

2. 機採茶的茶葉品質下降?

 

其實,這也是我們一直心理過不去的原因:擔心成品茶葉品質下降。但,理性思考、做好準備,加上可以進一步做到「製程節能減碳ESG」對環境盡一份心力,讓我們勇敢的向前跨一步實驗。機採高山茶的品質,滿不滿意?品質有沒有下降?我們想還是要交由消費者來親評定奪。

至於成本的部分:這次機採實驗核算下來,最終阿里山高山綠茶成本還是較以往小漲了一些。雖然,我們避免了對採摘人力的過度依賴,但挑揀後的磨耗、其他整體環境的原物料成本(如:肥料、其他工資…)全面性的上漲,因此,結算成本不降反升。不過,即使如此,這次的高山茶機採試作還是挺有意義的,如:#提高效率、#節省能源、#減輕製作過程的碳排放量…。

 

此外,首次試做較生疏,往後經過不斷的討論與檢討修正,將來效率應能逐漸提升並且有效降低磨耗。在維持高山茶高品質的招牌下,仍能對環境ESG盡本分責任。

試行結語

這次試行的過程,有許多的不適應,其中之一就是看到採摘回來的茶葉(也就是茶菁階段)有許多葉面是破碎的。看到會心疼。這與,手採茶有著很大的差異。不過,想到手採茶的一心四五葉、五六葉的超額採摘,最後若不是在消費者的茶壺裡有很長的茶枝,要不然就是同樣要走上最終的機器撿枝,同樣也是磨耗。這樣的磨耗,不一定比機剪茶來的小。但是,帶來的價值,如:減少地球能源損耗、減少碳排、可以在茶葉最適當的生長期採摘、有更充足的萎凋走水製程...等優點益處,當然還有不用受制於人力短缺的困擾,都讓我們覺得,高山茶機採確實可行,並且值得思考配套措施,以維持品質。

 

高山茶的「質」,來自一、得天獨厚的天候風土;二、製茶人的悉心製作。當我們能減碳阻止地球持續升溫,那麼高山茶的風土就不會持續遭到破壞與改變了,「來自於天的茶質」自然就能被確保了;此外,以節能減碳,同時也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讓產業永續生存,在製程上做調整與適應,相信持續的滾動調整,我們也能一步步做到「來自於人的茶質」。當兩項高山茶的質都被確保,那麼最有福氣得就會是每位飲者。

阿里山高山綠茶

「精品原葉」首波執行高山茶減碳機採實驗;

「立體茶包」仍為手採茶葉。

令人感到安心的台灣高山茶

檢驗報告:零農藥殘留ND

留點 空間,更 有空間
Leaf Space for More Space

 

七三茶堂7tea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