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秀氣的「高山紅茶」與南投手採桂花的相襯相合
採摘桂花雖然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卻是一門試煉眼明手快、練就積少成多的真功夫。
天剛亮,南投山區裡還瀰漫著前夜的濕草香與土壤氣味,初昇的太陽也尚未溫暖整座山林,一群來自彰化田中與南投名間的阿姨們就已整裝完畢,穿梭在百年桂花林下,採摘三五成蕊的橙黃桂花。
雖然,採摘的動作就是重複著以手摘下桂花,再將桂花放進綁在腰際的竹簍,一而再三的,動作雖是枯燥乏味,但林下的桂香、草地香,參和著阿姨們的爽朗笑聲,談論家事、鄰事,熱鬧了整片原本靜默桂花森林。
徒手採桂花,耗盡一個上午的時間,每個人能採收的桂花量其實不多,但集合眾人的成果,團簇的新鮮桂花就變得香氣十分濃郁。
茶廠裡的製茶師必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新鮮香花,一收到新鮮桂花就立即依比例與預先準備好的綠茶茶胚進行混合薰香。
細緻的新鮮桂花很容易在製茶混和過程中受傷,產生黃變影響風味最終茶葉品質。因此,製茶過程中需要輕輕攪拌。
同時,製茶師必須隨時以掌心觸覺來感覺茶葉吸香時同時也吸入花蕊水氣的程度,因為,當茶葉一旦變得過於濕潤,茶味就會改變,品質就沒那麼好了。
耐心等待,細心觀察,等待桂花香與茶葉濕潤度達到某種程度,製茶師便要緊接著進行最後的乾燥工序。
乾燥的製程決定了桂花茶的最終品質。如何讓因吸香而變得濕潤的茶葉逐漸失去水分,並且須將得來不易的桂花香氣留在茶裡,依靠的是製茶師長期累積的製茶經驗。
桂花茶製作工序: 1. 預焙茶胚 2.採摘桂花 3.依比例輕拌花與茶 4.靜置吸香 5.乾燥。
由上而下觀看風味色譜,您是否能感受到〈桂花紅茶〉茶色紅潤明亮,氤氳著桂花與活潑水果調氣味,滋潤細膩的酸味中帶有甘醇生津的收斂性茶感?
跨越語言,以「直觀的視覺」傳遞台茶風味。
為了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自己深愛的文化與台灣茶,2019年 七三茶堂 推出首個以台灣茶風味為描述對象的「茶風味輪 Tea Taster's Flavor Wheel」,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茶專屬風味輪。
重新定義茶風味輪的顏色。
2024年,七三茶堂 更進一步定義「茶風味輪」裡的每一項香氣、香味調、發酵度、烘焙度,乃至於,茶體感受與澀、苦、甜、酸的所屬顏色。
使用漸層表達風味層次。
香氣、風味並非平面且單一,而是立體且複雜的組成。七三茶堂 嘗試以「顏色漸層」手法,表達出每款台灣茶的層次滋味、前中後味,與品飲時的心中感受。
茶品風味色譜,誕生。
在定義「風味顏色」,決定以「漸層手法」來敘述風味之後,我們按照喝茶時,對風味感受的先後順序,由上而下排列(例如,先聞香,再嚐滋味,感受鼻後嗅覺,感受茶體口感與尾韻後韻...),加上主觀的「印象中的味道」顏色,一道道漸層顏色連接起來「茶品風味色譜」接近完成。
留點 空間,更 有空間
Leaf Space for More Space
七三茶堂7teahouse